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聚焦心理应用、落实中央部署,以“党政主导、民众受益、专家参与、机构发展”为中心,是为实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的高层次交流平台,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从专业化、标准化、产品化、品牌化、职业化到行业化健康发展。
2019年7月19日,第三届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召开。本届大会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等单位共同主办,以“新时代·新经验·新发展”为主题,特邀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单位,共同建设符合“系统性、递进性、操作性、长效性”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副总编李晨玉、北京市民政局副巡视员张青之致辞。来自北京、珠海、深圳、无锡等单位代表汇报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并展开交流,全国各地700余位代表嘉宾共同参与了这次大会。
开展50个标准化心理服务站试点建设
在致辞中,北京市民政局副巡视员张青之一语道出了心理服务的重要性。
心理服务不仅是治病救人,而且是培育“社会心态”,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性、普惠性服务,达到全民共建共享,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一直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当作大事抓,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组织专业机构和人员在全市开展社区心理服务实践探索,对基层心理服务站建设进行了标准化试点工作。经过十年实践,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今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列为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明确提出“在街道社区建设50个社会心理服务站(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便利的心理服务”的工作任务。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响应,部署了四项重要举措:
▼
1专门安排1000万元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推进十六区开展50个标准化心理服务站试点建设。2安排专项资金,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3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人才体系培训试点。4建立三级管理体制。在社区设立心理服务站,街道设立心理服务中心,区逐步成立心理组织管理枢纽,市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领导下,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工作。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密切协作,需要专家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大胆探索。”张青之表示,要培养一支扎根基层、直接服务群众的专业人才队伍,也希望大家多支持北京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使北京社会心理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建设北京范式
这一系列重磅举措
真是振奋人心!
为民哥还要给大家带来一串好消息
那就是近来咱们北京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
政策落实上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制定了《2019年在全市街道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建设的工作方案》。按照“一基地+多中心+广站点”工作模式,明确有钱办事、有人理事、有地议事,推行标准化“三有一化”建设思路,建立全覆盖服务网络,将社会心理服务延伸至社区,真正把社会心理工作落到实处。
资源联动上
依托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心理服务资源和专业优势,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人才认证,行业管理结合社会工作师认证,建设科学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行业标准。
人才培养上
从基层社区中遴选1000名社工,建立社会心理人才储备库,委托专业机构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利用三年时间的培养,锤炼一支有理论、懂实践、能服务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服务实践上
在服务开展上,进行统一部署、统一指导,统一考核、统一督导,注重服务数量,保障服务实效及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全国百余位心理名家开展科普大讲堂
在今天的第三届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上,大家还见证了“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第二批合作单位签约仪式。
原卫生部部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终身荣誉会长张文康致闭幕辞。
“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经在北京市、江苏无锡市、辽宁大连市、湖南株洲市、广东深圳市等多个城市启动,编写心理服务指导手册、教材50余册,组织各种座谈会、专家论证会、主题论坛、沟通协商会等近百场,提供4000多项心理服务,成果丰硕。
“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还将发起“心关爱·进百城”心理科普公益活动暨百位心理名家向祖国70周年献礼心理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特邀全国各地百余位心理名家共同开启针对各地社会心理服务站点、社区、科技馆、心理健康教育等部门,开展的大型公益心理科普活动,活动以北京为中心开始发起实施,辐射全国。
原卫生部部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终身荣誉会长张文康致闭幕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