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杨丽萍\文 牛宏超\图)12月23日,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国经济信息社北京中心、京师博仁(北京)教育科技中心6家单位联合举办,京师博仁(北京)科技发展股份公司承办的“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暨‘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原卫生部部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会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张文康,民政部原副部长、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徐瑞新,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杨正泉,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孙晓华,民政部离退休干部局原副巡视员、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等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专家出席了此次活动。
“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正式发布并举行启动仪式
会上,围绕心理行业发展10大任务,倡导践行心理行业发展10方针,推动、落实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心理人才,完善“专业、实用、可信赖”的产品和服务,联合各地心理相关机构承接落地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政策篇:
建设心理服务体系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指出,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民的生活节奏明显地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地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心理行为的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的人数在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
我们国家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服务和管理能力还严重滞后,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远远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为此,他指出了心理行业发展的十大任务:搭建行业扶植平台;加强心理应用研究;建立心理工作模型;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管理支持体系;规范心理服务标准;健全评价监督机制;共建实践示范基地,推动心理实践应用等。
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
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指出,心理行业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行业,发展潜力非常之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心理健康事业一定会加快破题,把心理健康当做一个很重要的人民健康和民族精神健康任务做好,推动社会进步。
原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杨正泉
原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杨正泉认为,心理行业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行业,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行业,发展潜力非常大。一个民族、一个人心理的健康、精神的健康非常重要,要重视心理健康问题,要有大爱,要有爱心,走进城市,具体落实。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张文康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张文康发表讲话并指出,精神卫生工作应把预防和教育作为早期干预的手段。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促进心理服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三大领域的合作与融合,发挥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共同为中国心理事业和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总编助理李晨玉
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总编助理李晨玉指出,据《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数据显示,我国仅有精神科医师22700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也即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也就是三万多人,远远低于同等经济条件的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正在成为刚性的需求,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的健康新需求,我国应该有适合自己国情和国民心理状态的服务模式以及服务技术。
专家篇:
心理服务2.0时代即将来临
建立良性心理服务生态系统
中社心关爱基金执行主任孙啸海在会上提出,心理服务2.0时代即将来临。他指出,心理服务2.0时代,着眼服务健康群体,应该具有服务健康群体是根本;符合中国文化底蕴;科学专业实用是准则;满足社会大众海量需求是导向;大众信赖是关键;博施济众全民幸福是愿景等六大特征;此外,还包括心理教育、心理预防、健康促进、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六大方面。
中社心关爱基金执行主任孙啸海
孙啸海先生强调,心理服务2.0时代,是兼容的、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自我完善的,能满足社会大众海量需求的心理服务生态体系。他认为心理服务2.0时代,应更多的聚焦心理教育、健康促进、心理预防3个层面,兼顾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两个层面,由医疗机构承担心理治疗层面。
会上围绕心理服务2.0时代,如何提高心理服务的建设,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岳晓东:咨询考试不再,市场前景依然很大
“ 到现在为止据初步统计,接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人员有180万左右,其中拿到二级三级证的人大概有107万,真正是在从业的人大概是10万左右,已经是精神大夫的四倍,怎样提高心理咨询的质量呢?”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助理院长岳晓东教授指出眼下虽然不再搞咨询师的考试,并不以为这市场消失了,更需要像京师博仁这样的机构把工作做实做细,给大家提供很好的实践的场所。
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助理院长岳晓东教授
岳晓东教授指出,心理服务行业的主要矛盾,都根源于我们缺乏专业的心理人才和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标准化的实践场所。建立实践基地,充分结合丰富的专家资源,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以学员为培养对象,以专家支持为专业引领,以教授治学为模式原型,以遵守行业规范伦理道德为原则,以构建心理服务人员胜任力为具体目标的集合。形成一整套实践教学模型,提升心理服务的胜任力。
胡金生:提升公众认知,服务健康群体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胡金生教授指出,提高公众认知,服务健康群体应从四方面进行——心理学行业要面向社会需求,强化心理学应用产品的开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寻求和政府的合作;心理学要加强专业知识的科普和自我宣传;遵循市场规则,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科普和自我宣传力度,强化生态化研究、发展性研究、积极干预和普及心理知识,促进心理应用与普及。
雷秀雅:专业能力的缺失,易把常态问题变态化
会上,北京市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北京市教育工会咨询中心雷秀雅教授从心理学教学的视角提出,从业者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丰富的经验。她强调,具备了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才能够保证从业者不能够把常态问题变态化。
盖笑松: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的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盖笑松教授认为,应加强开展本土化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转化及应用。建设起有效的协作机制,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尤其是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他提出,成果转化与应用工作应该重点围绕建设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平台、积极推动心理咨询服务、加强社区心理服务等方面需求进行。
张东:心理咨询行业谁来监督?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测查室主任张东指出,心理咨询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心理行业服务规范不完整,心理工作标准不统一,心理测评不专业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心理服务企业以及相关机构组织的大力努力下,虽然有所改善,然而制度的建立和规范设置及普及依旧急需提升,心理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建立迫在眉睫。
张主任强调,探索并完善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实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基础。在心理工具、专业管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心理咨询服务规范和标准是一项具体而又工作量巨大的工作,需要心理服务工作者们共同努力完成。
金灿灿:建立年审制度、诚信机制的纵向评价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金灿灿表示,要通过多维度、多评价的角度,展开咨询效果、咨询人才的评价系统,建立多维度、可视化、分类的横向评价和建立年审制度、诚信机制的纵向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人才评价新机制,追踪评价,保证人才评估效果。
杨智辉:建立工作模型,规范心理服务工作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杨智辉指出,应建立工作模型,规范心理服务工作,建立导师制模式、联合各个机构、社会组织、团体、社区等服务中心建立咨询基地,建立起百城心理服务平台,提升心理咨询人才的培养质量。
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与京师博仁(北京)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共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
据悉,本次大会是我国首次举行的在新时代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实行动,是助力心理行业发展的一项举措。在教育、社区、咨询基地,医疗等10大领域,搭建心理行业扶植平台,打造心理服务示范样板。初步形成心理服务新业态,建立能够自我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相关链接:
项目内容分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工作优化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平台搭建、心理健康服务评估与促进等四个方面,从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发展平台、管理评价等多个方面,促进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引领+行动推进”的运行方式,打造心理健康服务的示范城市,培养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平台,评估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品质。
原文刊载于《健康时报》
相关阅读